中醫藥傳承創新,二十載浙江落筆何處?
最后更新:2025-09-10 15:58:31來源:中國新聞網自2005年實施“中醫藥攀登工程”以來,浙江以守正創新為引擎,推動中醫藥從經典傳統走向現代產業、從醫院門診走進百姓日常、從文化資源轉化為健康動能,書寫了一幅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生動畫卷。
圖為浙江省中醫院開展中醫市集,吸引市民駐足。浙江省中醫院供圖
中醫藥產業:老樹新芽,煥發新生機
“中醫藥的傳承創新,離不開文化的弘揚,更離不開產業的壯大。”在9月9日于杭州舉行的浙江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仁元如是說道。
浙江省經信廳總工程師李永偉用一組數據展示了二十年的跨越:作為浙江十大歷史經典產業,截至2024年,浙江中藥產業工業總產值、新產品產值、出口規模分別達到2005年的5倍、6.3倍和2.7倍。
“老樹發新芽”的背后,是政策引領、創新驅動、綠色轉型與品牌培育的系統發力。
浙江不僅推動產業規模壯大,更注重質量躍升。截至2024年,浙江全省規上中藥企業達95家,營業收入219億元。如正大青春寶建成浙江全省首個中藥“未來工廠”,壽仙谷、佐力藥業等8家企業成功上市,3家獲評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在“浙產中藥”品牌戰略推動下,該省20個品種年銷售破億,中醫藥產業正從“傳統經典”走向“現代經典”。
不少中醫院也積極打破科研和臨床之間的壁壘,加快成果轉化。“到今天,我們醫院科技成果轉化的合同金額已突破1億元,也成功研發了多款院內制劑,廣泛應用于慢性病、疑難病等的診療,顯著提升了醫院服務能力和臨床療效,讓古老的中醫藥智慧能夠更好地惠及千家萬戶。”浙江省中醫院黨委書記何強說。
圖為浙江省中醫院開展中醫市集,惠及民眾。浙江省中醫院供圖
數字賦能:從“云上問診”到“智能舌診”
浙江意識到,中醫藥的未來不僅在于傳承千年的方劑,更在于能否與時代同頻共振。眼下,數字技術正讓古老的岐黃智慧愈發觸手可及。
“我們要讓中醫藥通過數字化走進更多家庭、更多場景。”王仁元說。
杭州成為數字賦能中醫藥的典型樣本。杭州市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方健國介紹,“數智杭中醫”平臺推出了“智能舌診”功能,市民只需上傳兩張舌象照片,即可獲得體質辨識與個性化調理方案,服務量已超百萬人次。
在浙江,“云上中醫”與“共享中藥房”還構建了“線上問診—智能開方—集中煎藥—配送到家”一站式服務,嘉興海鹽縣更實現中藥4小時內配送上門,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至98.76%。
產業筑基,數字賦能。數字化不僅提升了服務可及性,更重塑了中醫藥的生產與治理方式。如今,浙江全省中藥行業基本實現規上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6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中醫藥正借助數字技術,從“一味藥、一張方”走向“一個系統、一種生態”。
圖為畢業于浙江中醫藥大學的意大利籍針灸推拿學博士研究生馬思默。肖健 攝
文化傳承:岐黃薪火,代代相傳
在浙江,中醫藥不再只存于古籍、藏于館閣,更走進生活、走進年輕一代。
當前,中醫養生“圈粉”年輕人,中醫藥促進“治未病”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浙江貫通“醫、藥、養”全鏈條,豐富中醫養生保健、營養指導、藥膳食療等渠道,鼓勵醫療機構開發多元健康的產品。
“像浙江省中醫院烏梅湯火爆出圈,去年夏天剛推出的時候,上線24小時就賣出了115萬帖,今年又推出了升級款,深受年輕人的歡迎。”王仁元介紹道。
無論是產業的振興還是數字的賦能,最終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和文化的滋養。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忠表示,高校不僅要培養會看病的中醫,更要培育懂創新、懂科技、懂文化的復合型人才。
浙江中醫藥大學通過設立岐黃學院、推行“師承實驗班”等模式,構建“院校+師承”雙軌培養體系,學生中醫類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六次全國第一。近三年用人單位滿意度居浙江全省重點建設高校前三。
文化是中醫藥的根與魂。目前,浙江有12個中醫藥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楊繼洲針灸、紹派傷寒、富陽正骨等深入人心。《浙派中醫》系列叢書系統整理1700余位歷史名醫經驗,“中醫藥進校園”“丹溪文化節”“說醫解藥大賽”等活動,讓中醫智慧融入日常。
從一味藥的品質提升,到一項技術的數字賦能,再到一代人才的接續培養,浙江以二十年時間,系統構建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的生態體系。
展望未來,浙江將繼續推進中醫藥“七位一體”現代化發展,構建服務、產業、科技、人才、數智、文化、治理協同共進的新格局。浙江目標到2030年,實現基層中醫藥服務占比40%以上,中醫藥健康消費規模超1000億元,培育10家以上中醫人工智能企業,推動中醫藥從“治病”到“治未病”、從“傳統經典”到“現代潮流”的深刻轉變。
二十年磨一劍,浙江正以“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定力,書寫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