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叫“張師傅”
人民網消息 “這市級志愿者能信?”4月23日晚,當上海市閔行區新虹街道天一小區的一位居民在群內發了一句牢騷,質疑志愿者時,這個小區群內卻響起40多條消息,為這批志愿者正名。
“你不可以這么說人家的,他們蠻辛苦的,一天到晚樓上樓下要跑好幾次。”
“我們都看在眼里,他們來了,我們樓棟確實規整很多。”
“素質極高,從來不會冷眼對你,也不會砸門。”
……
居民區群內消息截圖。
接下來,居民都提到了一個“神秘”的人——“張師傅”。
“最起碼我們這棟樓的張師傅,是任勞任怨,沒有一句怨言。”
有居民發問,“我們是同一個志愿者嗎?姓張的,戴眼鏡的。”
“昨天我家一個煤氣灶來了,張師傅從一樓背到六樓,后來送東西上來又把煤氣灶拿下去了。”
“是的,25號的志愿者張帥哥真的很好,疫情結束后一定要寫份表揚信。”
……
4月23日晚,一位志愿者在居民群里看到這段對話,覺得很有意思,于是截圖轉發到他所在的新虹臨時黨總支群里。
尋找“神秘人”張師傅
一石激起千層浪。姓張,戴眼鏡,送過煤氣灶,循著居民提供的這些“線索”,臨時黨總支群里開始尋找“張師傅”。
新虹臨時黨總支由來自上海9家市級機關的42名黨員志愿者組成,4月8日晚緊急集合到達新虹街道后,已經奮戰了10余天。來自市政協和市市級機關工作黨委的6名同志組成航一七臨時黨支部,在天一小區開展志愿服務。
“這是說你?” 群內有人@市級機關工委張紅雷。
“說我們,居民不知道誰是誰,他們搞不清楚,以為是我。”張紅雷說:“我只是其中一份子,我們這里張老師就有兩位,比如扛煤氣灶上6樓的是張法震老師。”
原來,由于穿了防護服,幾位志愿者的身形又差不多,居民只知道一個人的姓,就開始稱呼志愿者為“張師傅”,其實扛上6樓的是張法震,把煤氣灶拿下來的是張紅雷。不過,不管是誰,居民都是一片贊譽之聲。
而10多天前,志愿者剛剛入住航一七居委,在小區里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小區管得不好,所以才有這么多陽性,消殺沒到位,快遞沒有人送,物資也不發。”居民滿是抱怨和指責。
志愿者們為居民搬運物資。
天一小區共有37棟居民樓,800多戶人家,1700多名居民,10個封控樓。“我們把這個小區概括為‘老獨病租群困’——雖是彈丸之地,但是老人多,獨居老人多、病人多、群租多,困難戶多。對我們防疫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 航一七臨時黨支部書記徐益明說。
“進入小區后,我們承包了小區10棟封控樓200多戶居民的上門測核酸、發放抗原試劑、物資配送等任務。” 來自市市級機關工作黨委的浦小立說:“剛開始,同事敲居民家的門,20分鐘也不開,有的開了就開始罵,也難怪,封控在家很久,有些人是有情緒的。”特別是第一次,隊員剛上封控樓,迎面一個居民拿著抗原試劑對他們說:我“中隊長”(意為抗原異常)了,怎么辦”,大家頓時蒙了。
“張師傅”上門為居民送物資。
隨著每天至少兩次的“掃樓”,即由一位隊員消殺開路,其他人手提肩扛各類物資,從一樓爬到六樓,再從六樓下到一樓,逐家逐戶發放,志愿者們逐漸與居民熟悉起來。連續服務幾天后,居民對于“張師傅”已經是非常熟悉了。 “現在只要敲兩下,門基本就開了,有時居民還會打招呼,這次來是做抗原還是送物資呀?”
4月24日,天一小區成立了“張師傅工作室”。“張師傅”們說:“我們是來服務大家的,我們覺得這個名字挺好,所以就將上封控樓的同志們統一稱呼為‘張師傅’。”
據了解,“張師傅工作室”剛成立就拓展了隊伍,除了航一七臨時黨支部的六位志愿者,現在加入了居民志愿者,這些“張師傅”一起參與到封控樓棟的服務治理之中。
“我和黨員姐姐在一起做志愿者”
社區封控延長后,配藥成了居民遇到的突出問題,特別是以老人居多的天一小區尤為如此。于是,來自市級機關工委的志愿者浦小立被抽出來配合居委干部為民配藥送藥。剛開始時,有人告訴浦小立,為居民配好藥之后,可以按下門鈴,讓居民下樓取。
“我想這個小區里,凡是來配藥的大多是身體不太好的老年人,小區又沒有電梯,讓這些得了慢性病的老年人爬上爬下,我有些于心不忍。”于是,浦小立就開始挨家挨戶送藥,每次敲門都跟老人家解釋清楚配了多少藥,花了多少錢等等。有時候,浦小立也會遇到配不到藥的情況,她會和居民解釋一下:“現在醫療資源比較緊張,這家醫院我們沒能配成。如果你還需要,你可以把醫保卡再給我,我們再到別的醫院想想辦法。”
“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有非常多的抱怨,說怎么沒給我配到藥,但是現在我去了好多次以后,他們慢慢的都可以理解了,然后見到我就說謝謝你。他們說,以前,都是叫我們下去拿的,現在你給我們送上來,雖然藥沒配到,但是我們還是非常感謝你。”
志愿者們為居民配藥。
經過兩周左右的配藥服務,居民的態度變了。配藥老人的這些話溫暖了浦小立,她說:“盡管我多爬了幾層樓,多解釋了幾句,但如果能讓居民少一些怨氣,這個也是值得的。我們把居民當成自己的親人,以同理心對待他們急迫的心情,這樣才能贏得居民的尊重。”
24日下午,小區居民將自己團購的酸奶分享給志愿者:“他們說,你們一直跑來跑去非常辛苦,所以給了我們幾罐酸奶,我們真的非常的感動。”浦小立說。
工作一段時間后,志愿者開始思考,作為老舊小區的天一小區,我們走了以后怎么辦?如何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于是,黨員們利用掃樓機會,在天一小區建立五個樓道群,進入了六個群,并且把年輕居民安排為樓組長助理,逐步建立起居民自己的志愿者隊伍。
“我們找年輕人與一些沒有手機的老人結對,群里的各種信息,我們請年輕人代為轉達。”徐益明說,“我們撤退了以后,社區治理的其他的工作依然要靠社區居民來共同努力,現在我們一直在尋找居民中的‘熱心人’,希望充分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成為居委會的另外一支力量。”
這一天,一名負責搬運物資的大二學生志愿者得知與自己一起工作的是志愿者來自于市級機關,都是黨員的時候,她說:“我也要入黨。”她與浦小立一起在居委會辦公室的黨旗下合影,并將這張照片發到朋友圈,她很自豪的說:“我和黨員姐姐在一起做志愿者。”
16天以來,從居民開門就罵到笑臉相迎;從第一次維持核酸秩序時聽到居民的無數抱怨,到現在聽到的連聲謝謝;從居民的埋怨到群內為“張師傅”點贊……居民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與志愿者之間有了更多的理解。“這樣的變化,不僅發生在天一小區,還出現在我們志愿服務的各個點位。我們看到了新虹街道,閔行區和整個上海重新復蘇的希望。”“張師傅”這樣說。
相關閱讀
-
打通海關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保障...
近日,經蘭州海關所屬平涼海關檢驗合格,由平涼圣梯對外貿易服務有... -
方艙內,我們向陽而生
光明日報訊作為上海疫情中最可愛的一群人,志愿者們活躍在包括方艙... -
堅持“動態清零”實質就是堅持人民至上...
人民日報消息上海4月26日報告的陽性感染者數量,總數較25日進一步減... -
她的聲音,為何溫暖許多人
新民晚報報道今天傍晚,一段名為《70歲老人的方艙聲音,全程滬語聽... -
江西昨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56例 本土無...
央視新聞客戶端訊2022年4月26日0-24時,江西省新增本土確診病例55例... -
三部門:到2022年底力爭國家區域醫療中...
央視新聞客戶端訊記者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近日...
- 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如何培養學生2022-11-25
- 十滴水洗澡的功效(十滴水打一字)2022-11-25
- 焦點快播:“外國人講安徽故事·合肥站”宣2022-11-25
- 2022黃山旅游節推出14項主題活動2022-11-25
- 世界微速訊:以群眾口碑檢驗富裕江西幸福江2022-11-25
- 內雙畫眼妝選擇什么樣的眼影?內雙眼妝怎么2022-11-25
- 眼影選購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眼影是不是越貴2022-11-25
- 深邃歐式眼妝教程 歐美上挑眼線怎么畫?-2022-11-25
- 環球觀熱點:中分劉海怎么打理好看?哪些中2022-11-25
- 適合中分發型的臉型有哪些?2022年短發發型2022-11-25
- 全球今熱點:中分發型有哪些優勢?方形臉適2022-11-25
- 中分短發發型有哪些?你更喜歡哪一款?|全2022-11-25
- 中分適合什么臉型?劉海中分怎么處理?2022-11-25
- 劉海分開合不上怎么恢復?去理發店可以嗎?2022-11-25
- 【世界新要聞】圓臉臉型特點是什么?圓臉適2022-11-25
- 不想中分怎么變回來?哪些臉型留中分發型不2022-11-25
- 環球熱推薦:中分劉海留煩了想換發型怎么辦2022-11-25
- 熱點聚焦:劉海中分怎么解決?劉海剪厚了怎2022-11-25
- 如何讓頭發快速生長?剛染完頭發第二天就洗2022-11-25
- 男士中分適合燙大卷還是小卷?男生燙發發型2022-11-25
- 自然卷應該使用什么樣的護發產品?自然卷該2022-11-25
- 月餅分著吃寓意好嗎?為什么說月餅吃多了也2022-11-25
- 月餅能煎著吃嗎?月餅的吃法有哪些?|環球2022-11-25
- 中秋節該怎么送禮?中秋節后天氣會轉涼嗎?2022-11-25
- 月餅烤完很硬怎么回事?月餅的好壞主要看什2022-11-25
- 十八數藏引入新投資方,深度布局產業化2022-11-25
- 地鐵逃生怎么下載(地團網)|要聞速遞2022-11-25
- 女人在床上說的最刻薄的話_世界即時看2022-11-25
- 玉竹可以和什么一起泡酒?玉竹酒做法是什么2022-11-25
- 玉竹能放多久?玉竹食用方法有哪些?-全球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