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圓夢 我與特區共成長
市委宣傳部
廈門日報社
聯合主辦
特區建設40年,新老廈門人在這片熱土上追夢、圓夢,也分享、收獲著特區建設帶來的紅利。(廈門日報記者 黃嶸 航拍器攝)
我想去廈門
●秀飛揚
老家龍海浮宮毗鄰廈門,小時候每到夏夜,我總喜歡跑到頂樓去看海那邊的燈火,父親手把手指著那片光影對我說“那邊是廈門。”霓虹的光影,在我心里畫了一個圈,小小的我天天跟父親念叨:“我想去廈門。”
于是,在某一次考試得了雙百后,父親決定帶我出發。那是1986年的早春,晨曦未露,父親牽著我的手去渡口等船,天氣冷,人卻多,據說早上5:30的這班船票最緊俏,船程兩個小時,到達后剛好可對接廈門的早市。因此,船上擠滿了渡海的生意人,挑擔賣大米的、賣海鮮干貨的、賣水果蔬菜的、賣雞鴨鵝的……船艙里味道奇絕。船工們只好將窗戶打開透氣,任初春乍暖還寒的風,呼呼地吹,直吹進鼻翼,誘發我打了一個又一個噴嚏。此后很久,我不想再去廈門。
過了幾年,父親調到角美檢查站工作,我和母親去探親時突發奇想,坐綠皮火車到廈門玩。鐵軌延伸向前,火車有節奏地律動,發出“哐當哐當”的響聲,雖不算太快,但比起亂哄哄的電船,情況已好了許多。我和母親在火車上悠閑地看風景,到達集美后,還去游覽了龍舟池、鰲園等幾個地方。可惜的是,回程沒有相應的班次,我和母親只得在廈門借宿了一夜。
畢業后,我一門心思來廈門工作。高高的大巴車,從廈門大橋開進來,這座連接湖里區與集美區的跨海大橋,是當時進出島的重要通道,它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廈門島進出難的問題,也增進了廈門本島與島外各區的聯系。我工作的那家臺企,也因為橋隧的便利,將生產基地移至集美。
買房落戶,結婚生子,時光一日日更迭,廈門越來越美,交通也越來越便利。我的小家儼然成為老家親友的“廈門接待處”,親人朋友常來常往。海陸空多方位的立體交通體系,飛機、動車高鐵、高速公路,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合肥女友的孩子在美國讀高中,國際航線直飛廈門,他一般都會在我家小住,玩幾天休整一下,再從廈門坐高鐵回家。這兩年因為疫情,他沒能回來,微信群里,女友問他想不想家,他答:“我好想去廈門。”引發女友連發多個撇嘴表情。
從老家往返廈門,如今已選擇多多,再不必趕早候船,長時間輾轉。我曾多次傍晚下班時驅車回老家,經海滄大橋過廈漳大橋,或走海滄隧道,清晨趕早回來上班,40分鐘的車程,妥妥雙城生活。天塹變通途,廈門生出無數的觸角,跨海飛馳,接壤陸地。四通八達的路網,像人體的一根根動脈血管,將中心城區與島外及周邊小城緊密相連。
春節回了趟老家,妹妹的小女兒念叨:“大姨,我想去廈門坐地鐵。”望著她天真而充滿期待的眸子,我仿佛看到了年幼時的自己。
40載,光陰呼嘯而過,人已中年,城不老,特區廈門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邁開步走向前,變得越來越美。我最感慨的是,現代化國際化的格局,就是這樣,在這些發達的交通網中一天天形成,讓人嘆為觀止,嘖嘖稱奇!
樂為特區“引鳳”來
●美園
“目前,我們不僅提供住房補貼,還提供社保補貼和生活補貼……”在高校招聘會現場,齊肩短發的她雙手將紅色的宣傳單遞給前來咨詢的應屆畢業生,一邊不忘宣傳經濟特區對于高層次人才的優惠政策。
她是朱彬彬,翔安區人社局就業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她的工作就是奔赴全國各地,通過校招等形式將優秀人才引進來,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2003年至今,她的腳步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先后為各大企業引進人才萬余名。
“梅子,本次的校招材料都準備好了嗎?”在校園招聘協調會舉行之前,她細心地和負責前期工作的同事做好對接:政策宣傳冊子、各大企業的用人需求、要求……事無巨細,她一樣樣認真地核對。“‘天馬微’這次需要具有博士學位的高精尖人才,需要重點關注;弘信電子、中航鋰電也有高精尖人才需求……”她的雙手迅速敲擊著鍵盤,“啪啪啪”的聲音,清脆而有力。
如何留住廈門本地高校的優秀人才就業?這是擺在她面前的大問題。為了破解這一瓶頸,她和企業對接,多次深入校園,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搜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意見和建議。她敢于嘗試,在她的努力推動下,“組織高校畢業生深入企業參觀見學”正式提上了日程。2020年6月24日下午,翔安區人社局和廈門大學團委共同組織廈大首批20名博士生、碩士生等優秀畢業生赴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參觀見學。在整齊有序的自動化生產車間里,生產人員嚴格遵守生產程序,安全帽、防塵服等嚴格到位,各項工序精確有序地進行;廠區內,各類綠植郁郁蔥蔥,花園式員工宿舍正緊鑼密鼓地建設……實地參觀讓畢業生們更直觀地了解到如果到這家企業工作今后的工作環境和生活配套,進一步加深了對企業的了解和認識,他們發自內心地認可了企業,一份份就業協議成功簽訂。
“樂為特區引鳳來”,18年來,她立足工作崗位,甘當默默無聞的“幕后人”,引進一批批優秀人才,為特區發展奉獻著青春和熱血。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迎著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強勁東風,她的腳步更加堅定。
雄堤化虹踏波來
●方騰
假日,我徜徉在廈門海堤紀念園,憑欄遠眺:動車飛馳,似離弦的鳴鏑,風馳在杏林大橋上;倏忽間,一聲長笛,穿透長空,回響在記憶的長廊里,長廊壁墻上三張海堤的影像,悄然抖落了歲月煙塵,漸次在時間深處清晰起來,見證著十里長堤華麗轉身,當年的鎮海長龍化作跨海飛虹,絢爛成特區建設最美麗的風景之一……
影像一:最后一列火車
2010年1月27日22時50分,夜已深沉,廈門至上海南的K178次列車,匆匆掠過高集海堤,融入茫茫夜色。火車里42名海堤建設者再聚首,乘火車向海堤告別。當火車駛過“移山填海”紀念碑時,凝視著熟悉的影像、曾經的“戰場”,這些白發蒼蒼的老人心潮起伏、眼噙熱淚。我作為此次“海堤之旅”活動的提議者之一,按下快門,定格了這一難忘的瞬間。
當天23時35分,海堤通過了最后一列火車,自1957年4月12日海堤開出第一列火車后,54年綿延不斷的鐵路故事集,悄然合上最后一頁。這最后一列火車,廈門至武夷山8746次臨客漸行漸遠的身影,如同精美長篇結尾處的省略號,讓人期待,美好的續篇即將開啟。
影像二:最后一根鋼軌
2010年5月23日10時,在得知海堤最后一根鋼軌即將拆除的消息后,我急忙趕往現場,留下了勾機拽走最后一根鋼軌的影像。望著“撤離”海堤的鋼軌,回溯海堤的建設發展歷程,我的心中充滿感慨:1953年6月,廈門海堤開工建設,1955年10月建成高崎至集美全長2212米的高集海堤;1956年底建成集美至杏林全長2820米的集杏海堤;半個多世紀,一根根鋼軌連接著高山與大海,承接著昨天與今天,南來北往的火車锃亮了時代鋼軌,擦亮了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閃亮軌跡,在廈門人心中留下了永遠的記憶轍跡。
影像三:海堤開口改造
2010年10月28日9時,高集海堤改造工程啟動,開工儀式上“十里長堤、造福人民,海堤改造、再建新功”的橫幅分外醒目。為紀念海堤改造特制的海堤牌香煙,十多年來我依然收藏在家中冰箱,睹物憶事,常讓我回想起維護海堤的場景:一名名鐵路職工將被稱為“瓜子片”的小石片楔入堤腳條石的縫隙……50多年來,海堤為廈門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建設海堤是發展的需要;如今,海堤阻斷了廈門東西海域水體交換,加速恢復流暢的水動力環境,實施海堤改造,也是發展的需要。不破不立,破立之間,再續新輝煌,彰顯了特區人民勇于創造、自我革新的勇氣。
今天,海堤之上建起了地鐵跨海大橋,成為中國最美的海景地鐵段,但風起云涌的時代波濤,依然拍打著廈門人記憶中的雄堤,“海堤精神”時刻強健著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步伐,新的史詩正徐徐展開……
當我走向你的時候
●葉蓁
為更好地展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四十年的成就,從去年4月開始,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就進入了展陳改造階段。作為特區紀念館的志愿者,我們接到了推送“特區紀念館老照片”系列音頻報道的任務,需要個人完成寫稿、拍攝照片并完成錄音。報道將通過微信公眾號展播,讓更多的人在特區紀念館閉館期間,也能了解特區成長的歲月點滴。
我負責的是兩張老照片,分別是“工業大專班”(廈門理工學院前身)和“東渡港”。我在廈門生活了近二十年,對于廈門理工學院和東渡港都不算陌生。可是,當我需要用千字來描繪一個地點、一段歷史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所謂的熟悉是多么淺薄。數次去圖書館查閱,我找到了《漫游中國大學——廈門理工學院》《廈門年鑒》《廈門港東渡港區竣工報告》等資料,仔細研讀脈絡變遷、尋找它們與改革開放同生共長的履歷印跡。我專門請教參與東渡港工程建設的同事、熟悉廈門理工學院歷史的同學,了解到東渡港從小小良港蝶變為世界級郵輪母港的往事,深刻體會了廈門理工學院為特區建設專供人才的時代意義。擦拭歲月的塵埃,細細品味方解其中蕩氣回腸之意。我利用休息時間爬上狐尾山,站在山巔拍攝貝殼般潔白的郵輪中心和繁忙的港口,風中搖曳的三角梅提醒我,這美麗畫卷就是我所生活的城市……
去年國慶前夕,我接到了更為艱巨的任務——為老照片系列報道寫一篇關于特區紀念館本身的介紹。作為志愿者,我對特區紀念館還算有些認識,但要通過一篇小文章向世人展現它的“特別”之美,不論是內容介紹還是文字描繪,都需要仔細斟酌。我思考良久,寫之前還把老照片系列報道從頭到尾又學習了一遍,改革開放的一幕幕在心頭劃過千帆,下筆之時胸中已皆是深情。去年12月初,特區紀念館恢復開館,我的這篇《光影增疊,初心如磐》在公眾號上同步發布。
“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卻給了我整個海洋……”因為志愿者的身份,我深度介入了特區發展史的學習,對崢嶸歲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和體悟。我感恩這樣的一段經歷,仿佛跟著它的四十年光陰重新活過一回。除了親歷改革開放、在特區建設發展中擁有滿滿的獲得感,我更感恩,能在特區建設學習中成為記錄者、傳播者和弘揚者,讓更多的人走入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改革創新、勇毅前行的精神世界!
深愛的第二故鄉
●肖秀文
表弟小偉做夢都沒有想到,今天的生活這么優渥。
1996年他高考落榜,拎著一個尼龍袋子,裝著僅有的兩件換洗衣服,只身來到海滄打工。勤勞肯干的他從學徒工做起,在工地上打過工,也干過廣告業務員,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如今,晨起在自家的陽臺上便可看到朝陽冉冉升起,大型郵輪、船舶在海面上行駛,那美麗的景色時常讓他浮想聯翩,感覺自己仿佛還在夢中。
回想起來,那年他初來廈門,海滄還挺荒涼,道路沒有幾條,公交路線也很少,附近村子基本上是單車道的黃土路。那時,他和很多在出口加工區上班的打工族一樣,在附近的村子租房住,三四個人合租一套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120元。那時工作很忙,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地方做飯,村子里快餐店很少,他還清楚地記得午餐外賣每份3.5元。
這二十多年間,眼看著一條條寬敞的道路建成,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海滄漸漸成了繁華的現代化城區:環境優美的居民生活小區、商場超市、學校、醫院、公園應有盡有;馬拉松跑道覽盡山、海、湖、島、城秀美風光;全亞洲最大的酷炫燈光秀,讓人領略如夢似幻的景致;還有大屏山郊野公園、蔡尖尾山等休閑好去處……
表弟小偉更忘不了的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是趕上了特區的好政策。當年根據政策,他成了出口加工企業的一名入股員工。他最忘不了的是,那時公司主營出口德國的產品。有一次出貨檢驗的時候,發現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必須全部返工,交貨日期近在眼前,而海滄碼頭的一個瓶頸就是港口的吞吐量,為了企業的集裝箱貨物能及時運出港口碼頭,緊要關頭,是黨員突擊隊的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連夜作業,把貨柜吊裝上船,及時出貨挽救了公司的損失。說起這事,表弟至今仍十分感動。表弟說,那些在碼頭上工作的黨員,他們那汗水浸透衣背的身影,讓他感受到榜樣的力量,讓他懂得必須更加努力,才能擁抱陽光。
稻花香里說豐年,他鄉已為故鄉,小偉一家人已經成為新廈門人,事業碩果累累,生活幸福和美。如今,小偉和妻子已育有一兒一女,一家人住著寬敞舒適的樓中樓,夫妻倆一人一車。他們的小區像花園一般,樹木綠意盎然,繁花似錦,傍晚,一家人在小區邊木棧道散步觀賞夜景,海風習習,遠望浩瀚無垠的大海,小偉回味在海滄生活的種種美好,不禁由衷地慶幸自己趕上了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好時代,由衷地感恩在經濟特區建設中,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他更滿心歡喜能在美麗的海滄生活。海滄,如今已成為他深愛的第二故鄉。
不一樣的進島路程
●黑米
又是周一,我照例提早半個小時出門,步行五分鐘到地鐵站,從海滄行政服務中心乘坐地鐵到湖濱北路,出了地鐵站再走五分鐘就到了公司。才幾度物換星移,想不到隔著一道海灣的島內島外,現在也能同處半個小時生活圈。
記得1996年的一個春日,天才蒙蒙亮,我的鬧鐘就響了。打著哈欠起了床,趕緊洗漱了,我背上背包出門。這一天,是自學考試的時間,我得在8點30分之前到達島內的考點,需要先從海滄乘坐公交車到杏林,再從杏林乘坐公交車經集美到達島內,到了島內還要轉車到考點,差不多要花上兩個小時,所以我必須趕上頭班車。那時候從海滄進廈門島,都要這樣繞行,公交車還不好等,一來一去,進島逛次街,都要用上一個休息日。從嵩嶼碼頭乘船進島會稍微快點,但是得先乘坐“摩的”到碼頭,海風很大,“摩的”乘坐一趟下來,常常弄得蓬頭垢面,安全系數還不高。因此住在海滄后,我們很少進島,因為實在是麻煩又費時。
1999年12月30日是海滄大橋通車的日子,從那以后,我們進島方便多了。從海滄出發到島內的公交車,不管是從班次還是路線都多了起來,公交車班次多了,可選路線也多,滿足了大部分人上班、辦事的需求,進島時間也節約了不少,基本上一個小時之內都能到達目的地。我們變得又愛往島內跑了,游玩、觀影、學習、訪友,每個休息日,都被我們安排得滿滿當當的。跨島居住或上班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有海滄大橋上日益稠密的車流為證。
沒想到,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頭。繼地鐵1號線開通后,2019年年底,地鐵2號線也開通了,這條起于海滄天竺山,止于五緣灣,穿過海滄區、思明區、湖里區的地鐵,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出行。如本文開頭,在寒冷的冬日,或是不覺曉的春日,我更喜歡多睡半個小時,再選擇地鐵出行,一點不影響工作,卻大大提升了生活舒適度。
而我們平時的休閑娛樂,選擇也更多了。記得地鐵2號線剛開通那幾天,我們特意在天已經擦黑了才出門,進島吃了飯,再順著筼筜湖畔散步許久,才慢悠悠地回家。現在,哪怕是從海滄區到翔安區,也不過是多轉兩次地鐵的事情。在翔安上大學的孩子,每到周末總是開心地打招呼:“不用過來接,我乘坐地鐵回家就好,很快的。”
來廈門生活工作已經二十多年了,我親身感受著特區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市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工作、教育、出行、休閑……點點滴滴都在與時俱進,在廈門經濟特區生活的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我愛廈門這座城市!
特區創業記
●春小麥
難以想象,談吐不俗、思維敏銳的小余,學歷僅是初中肄業,更難以想象的是,三十幾歲的他已經是年利潤上千萬的企業董事長,并購買了百畝土地自建了產業園。
上世紀九十年代,13歲的小余走出巴蜀老家,幾經輾轉、舟車勞頓,來到經濟特區廈門,投奔在廈門打工的父母。他的父母在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方開了一個小小的縫紉攤,幫人縫補衣物以維持生活。
小余比同齡人懂事,他勤奮好學,從枯燥的流水線工作干起,不斷學習,積累經驗,25歲那年,他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廠,工廠做外貿訂單,乘著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春風,小余的工廠蒸蒸日上。聊產品特點、談企業管理、論國際形勢,必要時說幾句英文,發音字正腔圓,大家都以為小余畢業于科班院校,怎會想得到他是自學成才。
小余的第一家工廠,從二十幾名員工發展到一百多名員工。幾年后,小余創辦了第二家工廠,員工達四百名。前年,他自購土地興建產業園落成,員工達八百名,年產值兩億多元,企業再上新臺階。去年初,小余看準時機,大手筆買入位于廈門環東海域的一整層甲級寫字樓,開啟了新領域的發展。窗外是無敵海景,盡展“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壯闊景象。
小余說:“廈門是我們全家的福地。”可不是嘛,他的父母已經在廈門安心養老,操勞了大半輩子,現在可以含飴弄孫了;他的弟弟已經大學畢業,從實習期就在哥哥創辦的企業工作,兄弟倆攜手管理企業好幾年了。兄弟齊心,家庭和睦,事業順利,在廈門這片創業熱土,他們實現了人生的飛躍,過上了幸福生活。
現在的小余,已成為一名頗有見識的企業掌門人,他說:“是廈門的營商環境好,我這樣的草根創業者才得以發展起來。”他秉承了父輩的勤勞,在經濟特區的建設發展中不斷拓寬視野、提升自己的素質,在廈門經濟特區這片創業熱土上,實現了從雛鳥到蛟龍的奇跡轉變。
關鍵詞: 廈門經濟特區
相關閱讀
-
如皋:推進“城鄉居保轉企保”擴面工作...
今年如皋市全力推進城鄉居保轉企保擴面工作,截至三季度,新增城鄉... -
如皋市江安鎮:深入了解人民群眾迫切需...
為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如皋市江安鎮財政和資... -
儀征市交通運輸局:充分落實企業主體責...
近日,儀征市交通運輸局開展危化品道路運輸企業安全培訓,針對前期... -
海安市紅旗村:積極開展村莊環境大清理...
按照市縣統一部署,近日,海安市紅旗村積極開展村莊環境大清理行動... -
宜興:全面推進財政法治轉型升級 努力...
近年來,宜興市財政局立足自身職能定位,認真落實省財政廳法治財政... -
吳中區:整合知識產權工作資源 加大知...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示了2022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優勢企...
- 十八數藏引入新投資方,深度布局產業化2022-11-25
- 地鐵逃生怎么下載(地團網)|要聞速遞2022-11-25
- 女人在床上說的最刻薄的話_世界即時看2022-11-25
- 玉竹可以和什么一起泡酒?玉竹酒做法是什么2022-11-25
- 玉竹能放多久?玉竹食用方法有哪些?-全球2022-11-25
- 環球熱消息:糖尿病人能吃玉竹嗎?高血壓患2022-11-25
- 玉竹可以降血糖嗎?玉竹能增強抵抗力嗎?:2022-11-25
- 焦點速訊:玉竹可以和紅棗一起吃嗎?玉竹有2022-11-25
- 玉竹可以治結石嗎?玉竹可以治便秘嗎?|天2022-11-25
- 當前滾動:玉竹生長環境是這樣的?玉竹性狀2022-11-25
- 世界視點!玉竹泡水喝泡多少?玉竹泡水喝有2022-11-25
- 玉竹粥怎么做?玉竹可以泡茶嗎? 快資訊2022-11-25
- 每日消息!玉竹有什么功效?服用玉竹的注意2022-11-25
- 今日熱聞!沙參玉竹湯怎么做好?沙參玉竹湯2022-11-25
- 三文魚籽不適合哪些人群食用?三文魚籽怎么2022-11-25
- 吃三文魚籽有什么好處?三文魚籽為什么受歡2022-11-25
- 魚子醬怎么保存?魚子醬為什么容易腐敗?2022-11-25
- 全球速看:魚籽怎么做沒腥味?魚籽有哪些營2022-11-25
- 天天微速訊:玉竹產地有哪些?玉竹茶能長期2022-11-25
- 玉竹泡水喝有副作用嗎?玉竹功效與作用2022-11-25
- 魚子醬常見搭配方法有哪些?食用魚子醬需要2022-11-25
- 魚子醬怎么做好吃?魚子醬有什么功效?2022-11-25
- 魚子醬好壞怎么看?魚子醬怎么吃比較好?|2022-11-25
- 【環球報資訊】蕪湖一女子被騙子洗腦執意轉2022-11-25
- 上饒一家長帶娃上門道歉反被對方家長打?警2022-11-25
- 兩度下水拼盡全力救人,景德鎮這位勇敢少年2022-11-25
- 瑞昌“張氏家族”24人涉黑案一審宣判_每日2022-11-25
- 南昌新力雅園小區業主:車位配建遠低規定標2022-11-25
- 南昌青山湖區五聯村2014年拆遷安置房至今未2022-11-25
- 飛行大會期間 南昌開通4條免費接駁專線:全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