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李女士非常苦惱。她在樂芮寵物酒店辦的卡還剩7000多元,但最近一直無法用掉。“客服一會兒說店鋪通電線路有問題,具體來電時間不確定,一會兒又說二十天左右可能會關店,但是怎樣都不肯退卡。之前看到網上說樂芮‘塌房’了我還沒信,沒想到竟然是真的。”
武漢的韓女士也經歷過同樣的遭遇。她在離父母家不遠處的一個寵物店辦理了會員卡,并充值了500元給狗狗洗澡用,結果沒多久,父母告訴韓女士,店“沒了”。“那個店看起來開了很久,我就很放心地充值了。本來是想為父母省點麻煩,沒想到對方會跑路。”
動輒充值上萬元的“高端”天價寵物寄養機構面臨倒閉,看似穩定的平價寵物門店也隨時有老板跑路的可能,為何會出現寵物閉店潮?消費者如何避免陷入“預付費陷阱”?
閉店潮背后的失衡
近幾年,“寵物經濟”井噴。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24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規模增長7.5%,突破3000億元。其中,貓消費市場規模達到1445億元,增長10.7%,調研中絕大多數寵主的消費支出保持了穩步提升的趨勢。值得關注的是,90后寵主占比達41.2%,00后占比為25.6%且保持快速增長。
龐大的消費市場吸引更多資本入局,然而“內卷”帶來的并不全是好事。今年3月,成都多家LOOK STAR鹿克星球潮流寵物店突然宣布破產關閉,老板失聯,消費者維權之路困難重重;連鎖加盟品牌“哈哈哈士奇”寵咖疑似倒閉,相關電話均處于“失聯”狀態。
實際上,去年寵物店倒閉就頻上熱搜。2024年2月,擁有龐大粉絲流量的知名寵物博主柿子菌meow宣布其貓咪寵物生活館倒閉;5月,武漢知名連鎖寵物店X寵物發電站在一周內關店十余家;10月,亞洲最大寵物店極寵家宣布最后幾家門店暫停營業。此外,杭州澤塔、深圳寶安福等當地頗有名氣的寵物店也相繼關店或跑路。
為何會出現閉店潮?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很多寵物連鎖品牌或酒店會通過巨額融資迅速擴張,甚至主動壓價打價格戰,后續造成支出成本與收益嚴重失衡。還有一些走價格親民路線的門店面臨房租成本上漲但自身價格難漲的困境。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認為,寵物店閉店或經營難以為繼,本質上是行業野蠻生長之后的市場出清,折射出寵物經濟已經從風口期轉向成熟期。
在王鵬看來,這一現象凸顯了行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商業模式錯配。某些寵物店采取重資產經營模式,走所謂的高端化社交路線,導致其固定成本投入過高。同時,現金流過度依賴預付卡會員充值,但服務頻次、復購率又不足,于是寅吃卯糧,出現資金隱患。
另一方面是運營能力不足。寵物服務依賴美容師、訓犬師等專業人才,但專業人才培養周期長、流動性大,核心員工一旦離職就會導致企業喪失競爭力。一些寵物店供應鏈較為脆弱,其毛利無法覆蓋需要持續投入的軟硬件維護、品牌營銷等成本。
對于一些網紅寵咖品牌或寵物博主的門店經營艱難,王鵬認為,在寵物服務行業,互聯網流量為王的定律會失效。
“寵物服務行業更看重線下體驗,即從業人員的資質、口碑和服務細節,而不是簡單的看平臺好不好、聲量大不大。靠營銷廣告和自身流量不一定能夠取得長期好效果,歸根到底還是要回歸專業化服務。”王鵬認為,互聯網模式往往要通過規模效應攤銷邊際成本,通過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供應鏈、市場營銷等獲得規模優勢。但是寵物服務行業需要精耕細作。垂直領域的人力、場地、設備等快速增長跟整體運營之間呈反比例關系,導致靠投資燒錢的模式,不一定能夠很好地形成商業閉環。
消費者需提高警惕
消費者權益應如何保障?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成員李斌表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規定,如果出現重大經營風險,不能再繼續收取預付費;如果關店,要提前30天在顯著位置公示經營者有效聯系方式,如果關店之后沒有辦法繼續提供相關服務,而且惡意逃避向消費者退款,就涉及消費欺詐,消費者有權通過起訴的方式要求經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此外,經營者閉店時應進行清算,了結全部債權債務關系,如果沒有進行清算,消費者的預付費金額無法退還,消費者有權要求清算義務人承擔相應民事責任。
不過,在實際情況中,大部分消費者沒有時間和精力事后追責,更多還是要對預付費提高警惕。
喜多萌春春動物醫院的院長楊曉丹認為,在現階段,由于寵物美容或日常生活服務還沒有建立行業準入機制,因此消費者在選擇相關服務時一定要擦亮雙眼,保證自身權益和寵物安全。要優先選擇體量大、口碑較好的連鎖店鋪,并且觀察商家提供的服務是否透明、專業,比如洗澡美容的過程中,即使家長不能在旁邊,商家是否愿意將過程通過監控的方式實時播報給家長。此外,還可觀察寵物在體驗過后對該門店的態度和情緒。
預付費模式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于資金監管的缺失。李斌認為,相關部門應對預付資金進行有效監管。很多地方性法規都已有明確規定,經營者在收取預付款后,要將其中一部分資金歸集到第三方監管賬戶。當消費者接受相關服務后,相應資金才能劃撥給經營者。
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并非如此。很多商家會將消費者的預付款直接用于高額房租、裝修或者個人消費,造成資金鏈斷裂后無法繼續經營。
“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預付費資金監管模式。目前地方已有不少探索,比如公證處在銀行開立賬戶,相關監管部門在經營者提供服務后按比例釋放資金。”李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