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消費市場的不斷變化和發展,金融機構需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金融需求,讓更多人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銀行在助力消費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平衡好業務發展與風險防范之間的關系,增強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
加強金融供給 優化產品服務
近期,多家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覆蓋成本、用途規范的前提下,圍繞重點場景、重大戰略和重點人群優化信貸產品和服務,加強金融供給,做好消費信貸支持。
在貸款期限方面,針對有長期消費需求的客戶,銀行延長部分消費類貸款產品的貸款期限。“我們優化個人貸款期限,推出消費貸等額本息、等本等息等多種還款方式,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江蘇銀行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
圍繞優化產品設置,銀行對部分產品進行了額度提高。“總行近期將會進一步提高一款消費貸產品的授信額度,由30萬元提升至最高60萬元。”一家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的相關人士表示,其所在分行已獲得產品試點資格,正積極籌備上線工作。
近日,央行設立了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發放對象包括21家全國性金融機構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5家城商行。
深耕消費場景 激發消費活力
在加強金融供給的基礎上,金融機構聚焦居民日常消費場景,結合消費者實際需求、行為特征及變化趨勢,推出信用卡支付和分期服務等,進一步激發消費活力。
“一直都想買輛新車,但一次性付款壓力很大,正好碰到農行分期活動,省了不少錢。”近期,陳女士以優惠價格置換了一輛全新汽車,享受到企業讓利和政府補貼,加上農行汽車分期優惠券,一共節省了3萬多元,減輕了購車壓力。
據了解,農業銀行緊扣消費重點領域,圍繞家裝、汽車、家電等多元消費需求,加強與專業市場、供應商對接溝通,通過推出信用卡滿減優惠、分期免息及多倍積分等活動和舉措,精準滿足消費者需求。
一名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上述案例,是當前銀行深耕消費場景的常見模式。
平衡好業務發展和風險防范
業內人士認為,金融機構助力消費舉措頻頻,但需要平衡好業務發展與風險防范之間的關系。
一些客戶獲得消費貸或信用卡資金后違規改變用途。浙商銀行提示稱,近期黃金市場價格波動劇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投資者急于獲利的心理,慫恿持卡人使用信用卡資金涉足“炒金”投資。
為避免資金脫離真實消費場景,銀行更加注重開拓特定場景。“比如,我們在大力發展裝修場景的消費融資服務,針對二手房按揭客群,在為其申請按揭貸款的同時,可申請配置最高100萬元的消費備用金等。”上述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人士表示。
消費貸要基于真實消費需求,也要考慮客戶還款能力。對金融機構而言,個人過度負債也會造成不良貸款上升,影響金融資產質量和經營可持續性。
“面對消費貸利率內卷與風險攀升的矛盾,我們整合征信、公積金、消費行為等數據建立客戶畫像,不予準入高風險、資質差的客戶,將壞賬率控制在0.9%以下。同時推行‘梯度定價’策略,對優質客戶提供優惠利率,對處于準入邊緣的客戶賦予較低額度與較高利率,以覆蓋風險。”上述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