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涼茶到新藥:香港中醫藥新生態
新華社香港12月25日電題:從涼茶到新藥:香港中醫藥新生態
新華社記者曲俊雅
香港氣候濕熱,涼茶店隨處可見。不少涼茶祛熱除濕,藥食同源,以中草藥為主要成分,基于體質有不同配方,歷史上從廣東傳來,一度是香港民間日常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主要選擇。
(相關資料圖)
“小時候家里也會煮涼茶,喝了身體會舒服。”張振海說,“涼茶有藥用價值。”
今年34歲的張振海是香港8000多名注冊中醫師的一員。他已從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畢業留校任教至今8年。學院創立于1998年,是香港回歸祖國的第二年。
12月13日,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博物館,中醫師張振海坐在傳統的中醫診臺前。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傳承:首個高校中醫藥學院
浸大中醫藥學院是香港高校的首個中醫藥學院。該學院副院長李敏說,納入高校教育,是香港中醫藥傳承規范化的開端。
“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和中央與特區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開。”她強調。
回歸之前,香港中醫藥處于自生自滅的“荒野”狀態,醫師私人執業或附設服務于中藥店。如今,包括制訂中醫師注冊制度和中藥標準在內的行業規管,為香港居民帶來了更高質量的中醫服務。與此同時,中醫藥教學科研生氣勃勃,富有特色。
據李敏介紹,浸大中醫藥學院中醫學和生物醫學(西醫)教學并重,已培養了900多名本科畢業生,不少成為了中醫師、藥劑師、針灸師和營養師。
中醫學教學中,典籍要背誦,以繼承最純正的中醫診治思想;一至六年級都有臨床實踐,包括三個月的專科研修和一年的畢業實習。
12月13日,在香港浸會大學陳漢賢伉儷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規范研究中心,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李敏(左)在為病患把脈。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中醫必須要有療效,需從“紙上”走到陣上“用兵”。李敏強調說,中醫的生存和發展在于也賴于臨床實踐。在香港,法規僅容許中醫師使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診治手段,“中醫師需要具備更扎實的中醫辨證思維能力和臨床診治水平”。
學院不少老師來自北京、廣州和南京等地的中醫藥大學。張振海說,他遇到的良師,不僅使他成為技術過硬的骨科大夫,更啟發他傳承和弘揚中醫文化的責任感。
“一輩子的事業由此而決。”盡管在香港,中醫醫師的收入不如西醫。在臨床部做助理教授的張振海說,他使用正骨推拿和針灸等中醫技術減輕病患的痛苦,能做到西醫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后悔”。
創新: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
香港致力于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包括中醫藥標準化,這是香港中醫藥發展和創新的方向。
年過五十的李敏曾在內地兩所大學讀中醫,在日本東海大學讀西醫,2001年加入浸大。在學院,李敏教中醫內科,科研上聚焦老年帕金森癥、阿爾茨海默癥。其團隊基于中藥復方研制的新藥,已有成果獲得專利。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李敏在雷生春堂診所(1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曲俊雅 攝
在李敏看來,中醫新藥研制是一個從古老的中醫藥寶庫中挖掘新知識、進行跨學科研究、利用現代科技、創造新解決方案的轉化和應用過程。
從6種藥材到小分子多功能有機化合物,其在研新藥把中藥的“舊酒”裝進現代的“新瓶”。不過,李敏強調,為了保證藥效,疾病機制研究應與針對疾病的新藥研發并重,無論何時,不能廢醫存藥,“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不能改”。
“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李敏認為,浸大中醫藥學院的辦學理念,恰恰體現了香港開放與包容的多元文化與國際思維,而這正是香港中醫藥發展與創新的一大優勢。
“國際思維就是要在繼承傳統中醫藥理論和知識的前提下,接受現代化的新思維,開展廣泛研究合作,讓國際社會有效認識、學習和運用中醫藥,從而造福全人類。”她說。
服務:首個中醫醫院
2003年香港抗擊“非典”,中醫藥介入并取得成功。今年上半年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肆虐,中醫藥在抗疫中依然發揮了巨大作用,并再度提升了大眾對其的認同。
數據顯示,今年2月到5月,僅浸大中醫藥學院即為確診患者提供遠程義診服務逾4.1萬人次,單日接診最多達1172人次,總計處方配發中藥17萬多劑。浸大受特區政府委托運營的啟德暫托中心還為130多名確診老人提供了中醫住院治療服務。
12月16日,在香港浸會大學北角中醫專科診所,中醫師張振海(右)為一名小朋友推拿診療。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對張振海來說,義診和啟德中心的服務經歷已成為他難忘的記憶。展望未來,他期待和校友們能在香港的首家中醫醫院行醫。
2022年6月2日,香港首家中醫醫院和相鄰的特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破土動工。醫院計劃于2025年建成,特區政府表示這是香港中醫藥發展的一大里程碑,并委托浸大中醫藥學院以公私營合作模式運營。
特區政府2018年宣布將中醫藥納入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包括在18個地區所設的中醫診所資助特定的門診服務。而浸大中醫藥學院直屬診所現已增至10間,不斷參與和見證著香港中醫藥社區服務的延伸。
這是12月13日拍攝的位于香港九龍的雷生春堂診所外景。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其中,學院在九龍的雷生春堂診所每日最多4名醫師同時接診,日均就診75人次。數據顯示,從2012年投入服務到今年11月30日,雷生春堂到訪約55萬人次。
不過,到訪數字大約一半是雷生春堂的參觀人數。這棟1931年建成的4層唐樓,建筑風格融合中西,是香港“活化”或再利用的歷史建筑,又已評為法定古跡,其深厚底蘊吸引著大量游客。它的底層曾為藥鋪,售賣頗有名氣的中醫跌打藥水,而今在賣涼茶,其中至少兩種是浸大教授的新配方。柜臺上,三個葫蘆形的大銅壺古香古色。
這是12月13日拍攝的位于香港九龍的雷生春堂診所。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雷生春堂是一個多么能體現多元文化和傳承的地方!”李敏感嘆。除了診室,雷生春堂頂部兩層走廊均設展板,講述雷生春堂的變遷,更講述香港中醫藥發展的新紀元。
相關閱讀
-
從涼茶到新藥:香港中醫藥新生態
新華社香港12月25日電題:從涼茶到新藥:香港中醫藥新生態新華社記... -
萬人說新疆|與時間賽跑的特尼別克
新華網訊特尼別克?艾爾肯是新疆阿合奇縣人民醫院的一名救護車司機... -
香港創科發展藍圖力求破解發展瓶頸|世界...
新華社香港12月23日電 題:香港創科發展藍圖力求破解發展瓶頸新華... -
世界報道:各地因地制宜 保障農村地區群...
新華社訊當前,為保障好農村地區群眾的就醫用藥,各地各級醫療機構... -
今日熱搜:視頻 | 不同包裝的布洛芬,...
央視網訊服下布洛芬之后,藥物溶解之后就會進入循環系統,跟著血液... -
三千余處公益冰場開放 盡享冬日速度與...
央視網消息:冰雪季到來,黑龍江人的冰雪運動熱情也被點燃,全省300...
- 從涼茶到新藥:香港中醫藥新生態2022-12-25
- 萬人說新疆|與時間賽跑的特尼別克2022-12-25
- 香港創科發展藍圖力求破解發展瓶頸|世界焦2022-12-25
- 世界報道:各地因地制宜 保障農村地區群眾2022-12-25
- 捐出20萬元“四類藥品”供患者取用,鄂州多2022-12-25
- 武船榮登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國家2022-12-25
- 擴增三個重癥病區 開通重癥轉運通道 武2022-12-25
- 世界速看:武漢開放6萬余張住院床位,全力2022-12-25
- 武漢理工大學為考研學子筑牢保障防線2022-12-25
- 大冶湖高新區:爭分奪秒趕訂單|環球要聞2022-12-25
- 黃艷:堅守山村14年,盡心守護村民健康平安2022-12-25
- 六旬老人一覺醒來突發偏癱失語 醫生緊急取2022-12-25
- 天天速讀:全國多地中歐班列開行火爆:阿拉2022-12-25
- 服務重點人群,左嶺街社區的“家庭醫生”來2022-12-25
- 護佑脆弱人群是“防重癥”重中之重 環球快2022-12-25
- 這所高校師生走進龜山村 助力鄉村微環境2022-12-25
- 省政府每年表彰一次!新修訂的《湖北省見義2022-12-25
- 天天熱點評!湖北15家企業入選全國農企500強2022-12-25
- 全球球精選!秒表的使用方法圖解(秒表的使2022-12-25
- 愛動畫的暮念(愛動畫)2022-12-25
- 為何長城汽車在電池圈也能“吃得開”?看完2022-12-25
- 環球即時看!2025年比亞迪能成為全球第一嗎2022-12-25
- 奧迪甩出“王炸”,雙電機爆發472Nm,MEB平2022-12-25
- 就診攻略來了!廈門市環東海域醫院發熱門診2022-12-25
- 焦點速遞!夢想改造家132萬設計師陶磊自己2022-12-25
- 重點聚焦!鶴峰縣向重點人群派發萬份防疫“2022-12-25
- 熬夜時(熬夜時心臟忽然咯噔一下是咋回事)2022-12-25
- 三十而已分析(三十而已分集劇情) 報資訊2022-12-25
- 每日視訊:星越L雷神Hi·P全新上市, 打破2022-12-25
- 遼寧省經貿代表團赴日韓拓市場 意向合同額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