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重溫建設題材美術作品 回眸作品創作時期故事

2021-05-17 09:19:49    來源:中國文化報

新中國的成立,為美術創作帶來了更多新鮮的創作素材和表達視角,社會主義工農業建設成為美術創作者所樂于表現的重要主題之一,包括版畫、國畫、工藝美術等領域涌現出一大批經典作品,開啟了中國美術發展歷程的新篇章。創作者們主動深入生活、擘畫時代、服務人民,從題材到形式上都做了探索創新。熱火朝天的建設熱情和新景象融于美術作品中,反映出時代的變革和旋律,而這種對火熱生活、社會主義工農業建設的關注和投入,使得美術本身也有了新的發展。工業版畫、新山水畫、“建國瓷”等對各自藝術門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天我們重溫這些新中國建設題材美術作品,回眸作品的創作故事,凝視其中的建設者形象,重溫火熱年代的集體記憶,更深切感受到黨的文藝政策下,美術創作者的一股精神氣象。而這,也將讓新時代的美術家更好思考在當下藝術創作中,如何更好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藝術境界,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工業版畫:

充滿奮發進取的精神偉力

工業版畫是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誕生的,是一個獨特的藝術類型。新中國建立之初,舉國上下百廢待興,全國各地大批專業版畫工作者在建設熱潮中,深入建設前沿和工業生活,在激情燃燒的建設氛圍中,揮灑熱情,奉獻青春,感悟人生,創作了許多反映工業生活和建設風貌的版畫作品。

版畫家宋恩厚回憶,新中國建國初期,全國工業生產正處在恢復階段,那時的工業版畫作品如古元的《鞍鋼修復》、汪刃鋒的《搶修煉鐵爐》等,畫題中的“修”字,凸顯出當時工業戰線恢復生產的狀況和歷史背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在全國各地熱火朝天地掀起高潮。這時的工業版畫作品如陳煙橋的《建設中的佛子嶺水庫》、洪世清的《新安江水電站工程》、荒煙的《漢水大橋工地》、李樺的《征服黃河》、李介文的《千軍萬馬建武鋼》,以及賴少其、師松齡、陶天月、張弘、吳燃、林光耀合作的大型套色木刻組畫《治淮工程》等多以工程項目為畫題,反映出新中國工業戰線大建設的盛舉。20世紀五六十年代,趙延年的《我們要與時間賽跑》、沈柔堅的《只爭朝夕》、張在元的《縱橫千里》,還有陶儒生、黃丕謨、殷福林合作的《冒雨焊接》、豐中鐵的《電力先行》等,無不投射出那個火紅年代中國工人階級充滿浩氣的英雄主義色彩。還有武石的《最后一根鋼梁》、易振生的《轉爐車間》、陳小南的《澆鋼錠》,體現出那一時期中國工業版畫的最高水平,勾勒出了那一時期中國工業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全幅式圖景。

隨著工業版畫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這些熱愛并從事版畫創作的人開始集結,全國各地產業工人中的美術愛好者開始從事版畫創作,形成大慶、雞西、一冶、塘沽等著名版畫創作群體。隨后,以本企業為依托的工人版畫創作群體興起,掀起中國工業版畫創作的第一次高峰。以工礦企業和工業地區為群體的版畫創作活動帶動了一線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所產生的優秀作品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工業建設的方方面面。

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員李允經認為,與新興木刻粗獷剛健的風格不同,新中國工業版畫以細致寫實之風為版畫發展開辟出新道路,特別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刻畫,為版畫創作增添了新趣。但新中國工業版畫依然承續了新興木刻精神,不論是表現工業建設場景,還是表現火熱的工業生活,或者是表現勞動大眾,都充滿奮發進取的精神偉力,鐫刻愛國主義精神,進而陶冶大眾。而工人群體創作的工業版畫,更充溢著他們內在的精神滿足感和理想追求,以獨特的視角和語言來展現工業生活和建設場景,另有一番趣味。工業版畫于題材和形式上的創新,可謂中國現代版畫史上一項突破性成就。

工業版畫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其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及門檻不高、容易被吸收接納的特點。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版畫作為一種向往先進工業文明的藝術形式被迅速推廣,成為“時尚”藝術,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各個廠礦企業、民間或者是單位機關里都有各式各樣的版畫創作組織,版畫的堅實群眾基礎為其傳播發展奠定了基石。而宋恩厚認為,工業版畫的生命力更離不開其精神傳承,這個傳承就是源自魯迅在上世紀30年代初為了救亡與革命而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自誕生起新興版畫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緊密相連,成為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新興版畫始終匯聚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之中,植根在人民大眾生活的土壤,高揚著時代的主旋律,這也成為工業版畫血液中的基因。

新國畫:

建設主題開啟中國畫新境界

從1950年開始,“如何使中國傳統繪畫更好地適應新社會的需要”被提上議程。美術史論家陳履生認為,建設主題在新中國的興起,與提倡寫生有著直接的關聯,在中國畫領域,是改造國畫整體戰略中提倡寫生之后所邁出的又一步。國畫的時代之變,正是通過建設主題率先開啟了人們對于國畫的新知,而這種創作方法以及創作模式在經過歷史的發展后,形成了新中國美術的傳統,一直影響著此后的創作。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在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這些新面貌、新成就成為畫家們重點表現的題材和對象。1955年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上,出現了關山月的《新開發的公路》、潘韻的《春之晨》、張雪父的《化水災為水利》、岑學恭的《木筏》等一批用傳統山水畫手法表現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作品。

“傳統的國畫再也不是文人雅士脫離塵世的孤芳自賞,而是成為配合建設新中國的一種有力的宣傳工具,是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這種具有歌頌意味的表現,超越了當時的審美,標志著現實主義美術創作成了時代的主流。”陳履生分析,一些建設項目,如水電站、盤山公路、穿山鐵路等都在崇山峻嶺之中建設,給自然的山水增添了人們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形象因素,這種建設的業績為山水畫和風景畫的時代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機緣。在那個火紅的年月,畫家在深入建設工地的寫生活動中,親眼目睹了真山水中建設工地的熱火朝天。感染中的啟發以及在這種啟發下所產生的創作沖動,促使了一個普遍以描繪建設或生產工地的山水(風景)畫的潮流——“新山水畫”的出現,成為中國畫的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

當時,以江蘇省國畫院傅抱石、錢松喦、宋文治、張文俊等為代表的畫家,創作出了一批表現新中國建設的作品。如國畫院集體創作的《為鋼鐵而戰》、傅抱石的《黃河清》、錢松喦的《罱河泥》、宋文治的《采石工地》、亞明的《爭分奪秒》、張文俊的《梅山水庫》等,都生動地表現出了當時國家在工農業建設方面的過程和成就。其中錢松喦創作的《芙蓉湖上》《木船革新競賽》《秋耕突擊隊》等一系列作品,不僅讓人們看到了傳統國畫結合新題材的廣闊前景,也看到了從舊社會過來的老畫師在國畫改造過程中的巨大變化。

而此時的祖國西北,以石魯、趙望云、李梓盛、康師堯、何海霞、方濟眾等畫家為代表的“長安畫派”,他們的繪畫題材以山水、人物為主,兼及花鳥;作品多描繪西北特別是陜西地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其中尤鐘情于陜北黃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創作手法上,他們致力于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主張。

不同流派的新國畫各有千秋,但是畫家們都在適應新中國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為自己的藝術生命增添了時代的光彩。

新工藝:

為祖國和人民而設計

1958年上半年,首都北京開始建造新中國第一批“十大建筑”,以此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獻禮。1958年至195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75名師生參與首都十大建筑裝飾工程,在代表國家形象的建筑裝飾設計中,“古為今用,外為中用”,努力尋求現代功能與民族形式的融合,與建筑師、使用單位、施工單位、技工師傅精誠合作,從實用出發解決問題,避免復雜煩瑣,加強尺度觀念和整體意識,推陳出新,創造了簡潔明快、樸素大方的時代感。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當時被分配在人民大會堂的設計組,主要負責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天頂花飾、彩畫和門楣的裝飾設計,以及外墻的琉璃花板和須彌座的花雕裝飾工作。她曾回憶:“周總理提出,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應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在確立其藝術風格的時候,還提了一個宗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幾句話,影響我的一生。”當時,她負責為天花板設計裝飾紋樣,她從敦煌藝術中得到靈感,設計了蓮花形狀的裝飾圖,但因為沒有解決通風和照明而被人民大會堂的總建筑師張镈否決了。常沙娜連夜重新設計方案,將通風口設計在深顏色裝飾的位置,材料定為銅,外圍增加一圈小燈。“設計,無論好看與否,都要跟功能、材料相結合,這成了我一輩子追求和遵循的設計宗旨。”常沙娜說。

1952年,中央決定組織生產“建國瓷”,作為國家慶典用瓷。1952年8月,原輕工業部提出設計原則:民族形式、大眾適用、科學方法。1953年2月,經評選采用祝大年的設計方案:青花斗彩纏枝牡丹紋中餐具、青花海棠紋飾西餐具。9月,正式投產第一批“建國瓷”。1954年9月,國慶5周年如期完成“建國瓷”任務。

歷時三年的“建國瓷”生產,經過設計委員會的嚴格甄選,共計生產了7萬余件瓷器。其中,200件青花斗彩牡丹花缽和粉彩十二牡丹的薄胎碗、粉彩人物《梁紅玉擊鼓》花瓶、50件粉彩《木蘭從軍》花瓶、古彩描金《荷花》梅瓶、粉彩《萬花》尺六果盤、黑葉描金《牡丹》茶具,一致被認為裝飾大方、色調鮮明、富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對于反映現實題材的作品,如《采茶撲蝶》《迎紅旗》《志愿軍在朝鮮》《祁連山探勘隊》《小孩放鞭炮》《東北舞》以及反映民間故事的《梁祝姻緣》《白蛇傳》等,被認為突破了原來單純的傳統模式,在創作上吸收了剪紙、年畫、雕刻的表現方法,是充分體驗生活的成功創作,被譽為“劃時代的進步”。

陶瓷藝術設計家、當時還是中央美術學院學生的張守智認為,“建國瓷”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由國家組織設計指導生產、從中央到地方產區的大型系統陶瓷工程,是新中國第一代專家和藝人結合的成果,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陶瓷恢復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新中國1951年建立中央美院、1952年恢復建制陶瓷科(專業)的初期,按照國家教育方針,首次親歷設計教學與生產、專家與藝人相結合的教學實踐,明確樹立了教學與生產相結合為人民生活服務的方向,為專業教學建設積累了經驗。

關鍵詞: 重溫 建設題材 美術作品 回眸 創作時期 故事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 自拍另类综合欧美小说| 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aⅴ一区二区三区无卡无码|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不卡片|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美利坚永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你懂的视频| 国产超爽人人爽人人做| 国产精品单位女同事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 宅男噜噜噜66网站高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理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欧美一级美片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15p| 爱情岛论坛免费视频| 全部免费a级毛片| 美女把尿口扒开给男人桶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视频| 麻豆一二三四区乱码| 国产精品一区12P| 14小箩洗澡裸体高清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sao浪美人的激爱之路|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韩国| 中文字幕电影资源网站大全| 日本成日本片人免费|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资源网|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 亚洲一区欧洲一区| 欧美一级片观看|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妇乱xxxxx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看| 欧美激情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