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國際 >

快看:江漢平原先民如何適應復雜自然環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關系

2023-03-11 12:20:28    來源:杭州網

中新網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重要繁衍生息區域之一,江漢平原及周邊地區史前聚落的先民們是如何認知并適應當地復雜自然環境?又以怎樣的人地關系創造和延續璀璨輝煌的史前文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建國研究員領導的科技考古團隊,利用江漢平原多種田野考古與空間信息方面的資料,結合無人機拍攝、遺址三維重建與空間模擬等技術,持續探討史前聚落遺址的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過程,最新研究揭秘江漢平原區域史前先民認識與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人地關系模式。

地處何種自然環境?


(資料圖)

劉建國研究員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江漢平原位于長江中游湖北省的中南部,西起枝江、東迄武漢、北至鐘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東西跨度近300千米,面積約4.6萬平方千米。在地形上,其西有鄂西山地,北靠大洪山,東北是大別山丘陵,東南為江南丘陵,地勢低洼、河網密布。目前,田野考古工作已發現自大溪文化(距今6500年―距今5300年)開始,江漢平原周邊地區的史前文化穩步發展,至屈家嶺(距今5300年―距今46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年―距今4000年)時期達到巔峰階段。

江漢平原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自古以來就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在葉家廟、三房灣、屈家嶺等遺址發掘區浮選的植物遺存中,水稻都占有絕對多數,測年結果反映屈家嶺遺址稻作農業的出現,可追溯到距今約5800年。江漢平原居民選擇以稻為主粟為輔的農業種植體系,是江漢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整體農業經濟面貌。

然而,江漢平原位于東部季風區,受季風變化的影響特別明顯,每年的時令、降水等并非一成不變,往往有很大差異,加之江漢平原特殊的地貌類型,致使梅雨季節經常會出現洪澇災害;夏秋季節水稻生長需要大量水源的時候,往往又會出現高溫少雨的伏旱、秋旱天氣。

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史前時期,江漢平原先民們為了定居生存,首先必須選擇、控制、管理好水源,才能夠種植好農作物,史前文明才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因此,每個聚落都應該是史前先民悉心選擇、權衡之后認為的理想場所,每個聚落也會為了適應周邊環境而采取各自的應對方式。

他指出,為探討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地帶重要史前聚落的人地關系特征,科技考古團隊運用無人機拍攝25個聚落遺址生成的1米分辨率數字表面模型、研究區域約30米分辨率的數字高程模型等數據進行分析,力圖揭示和解釋重要史前聚落的形成過程。根據25個重要史前聚落的分布特征,將江漢平原史前聚落分布區域分為華容隆起地帶、荊山南麓、大洪山南麓、大別山西南等4個面積為75千米×50千米的小區域進行局部分析。

研究有何重要發現?

劉建國表示,在江漢平原眾多史前聚落遺址中,長江以南的走馬嶺、青河城、雞鳴城遺址,處于水患頻發的平坦地域,城垣的首要功能應該是防洪,而且走馬嶺和雞鳴城內部高低差異較大,應該是既有居住區,又有種植區。大洪山南麓的龍嘴、笑城、門板灣等聚落,周邊高程不足30米,為了生存,修筑防洪設施應是必須的選項。此外,陰湘城靠近沮漳河、門板灣靠近富水河、張西灣靠近灄水、葉家灣位于澴水岸邊,其中陰湘城、張西灣所在地的高程稍高,但雨季較大河流出現的洪峰也具有很大的破壞力,迫使這些河流附近的聚落修建城垣類防洪設施。

城河、陶家湖、馬家垸等聚落的海拔雖然比較高,但都處于河谷之中,特別是城河遺址與陶家湖遺址攔截了流域面積不大的河流,徹底改造了周邊環境,合理調控水利資源,為居民生存和農業種植創造最佳的條件,堪稱史前治水文明的兩個“樣板工程”。石家河、王古溜等聚落則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修建水利設施,提升聚落自身的適應能力。

他說,環壕聚落方面,葉家灣位于較高的大型臺地之上,不會受到水患威脅;屈家嶺、荊家城、余家崗等聚落海拔較高,且均位于相對位置較高的臺地上,小環境本身就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所以不必修筑垸、堰等設施。曬書臺、邊畈等所處地勢較高,所在流域面積不大,周邊有自然河曲環繞(也有可能在自然河曲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所以洪澇威脅不大。

比較特殊的是光華和楊家嘴兩個聚落,均處于較大河流的岸邊,沒有發現修筑合適的設施應對洪澇災害。楊家嘴應是葉家廟的附屬聚落,可能具有使用功能上的區分,洪澇災害發生的時候居民可以去葉家廟躲避。近期的田野考古工作發現,光華遺址擁有完整的城垣類結構。

科技考古團隊通過對江漢平原各聚落數字表面模型的分析比較,發現走馬嶺、馬家垸、雞鳴城、城河、陶家湖等聚落似乎具有雙重環壕結構,這種結構可能具有年代早晚的差異,反映聚落不斷發展擴大的變化過程,但也有可能是為聚落內部的不同功能分區而造成的結果。聚落內部的低洼地帶應該是用于種植、養殖等,人們居住在較高的地帶。

構建怎樣人地關系?

劉建國指出,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江漢平原,土地肥沃,降水量豐富,但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初夏季節經常會出現特大暴雨,導致洪澇頻發,夏秋季節又常常出現伏旱和秋旱,對人類生存和農業種植均構成很大的威脅。為此,史前人類為能夠在江漢平原繁衍生息,基本掌握了當地氣候、水源、環境等多項特征,審慎選擇合適的居住與耕種地域,對自然環境中的水資源進行合理整治、管理、調配,使定居生活成為可能。然后,先民們在居所周邊進行農耕種植,飼養家畜,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有了穩定的居所與耕種地域,人們豐衣足食,才會出現復雜的社會分工,人類文明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其中,作為江漢平原史前兩大代表性聚落群,屈家嶺聚落群擁有完整而封閉的山前沖積平原,整體流域面積近60平方千米,水源充沛,有適合居住的侵蝕殘留臺地,能夠很好避免水患的侵擾,河谷沖積平原用于耕種農作物。通過修建攔水堤壩合理調配水源之后,基本上可以做到旱澇保收,從而成為一處極為理想的史前文明發祥地。

石家河聚落群地處崗地與濕地、湖沼交匯地帶,從早期的龍嘴、譚家嶺發展到超大規模的聚落群,史前居民改造環境、治理水源的理念與方式都在不斷變革,在10余平方千米的山前崗地上創造出燦爛的石家河文化。

劉建國總結認為,江漢平原上史前聚落眾多,各聚落所處的自然環境不盡相同,古人對所處環境中地勢與水資源的認識和理解也有差異,導致史前先民利用與治理周邊環境的模式也是見仁見智、各有千秋,體現出江漢平原史前居民非凡的智慧、先進的理念與強大的創造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地理資源,組織、協調人力加以改造,達成人地關系的和諧統一,從而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史前文明。

關鍵詞: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区香蕉精品系列在线观看不卡 | 试看91福利区体验区120秒| 小蝌蚪视频在线观看www|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本道久久综合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67194成手机免费观看| 日b视频免费看|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色屁屁www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在线| 国产三级中文字幕| 91成年人免费视频|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动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天天爱天天色天天干|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影视下载|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在线入口|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尤物丿| 北条麻妃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卡二卡四卡免费| 太粗太长岳受不了了| 久久免费精彩视频| 欧美日韩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又大又粗又爽的三级小视频| 人人爽天天爽夜夜爽曰| 天天操天天爽天天射|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人妻|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 再深点灬舒服了灬太大了在线观看 | 十六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