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江漢平原先民如何適應復雜自然環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關系
中新網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重要繁衍生息區域之一,江漢平原及周邊地區史前聚落的先民們是如何認知并適應當地復雜自然環境?又以怎樣的人地關系創造和延續璀璨輝煌的史前文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建國研究員領導的科技考古團隊,利用江漢平原多種田野考古與空間信息方面的資料,結合無人機拍攝、遺址三維重建與空間模擬等技術,持續探討史前聚落遺址的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過程,最新研究揭秘江漢平原區域史前先民認識與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人地關系模式。
地處何種自然環境?
(資料圖)
劉建國研究員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江漢平原位于長江中游湖北省的中南部,西起枝江、東迄武漢、北至鐘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東西跨度近300千米,面積約4.6萬平方千米。在地形上,其西有鄂西山地,北靠大洪山,東北是大別山丘陵,東南為江南丘陵,地勢低洼、河網密布。目前,田野考古工作已發現自大溪文化(距今6500年―距今5300年)開始,江漢平原周邊地區的史前文化穩步發展,至屈家嶺(距今5300年―距今46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年―距今4000年)時期達到巔峰階段。
江漢平原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自古以來就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在葉家廟、三房灣、屈家嶺等遺址發掘區浮選的植物遺存中,水稻都占有絕對多數,測年結果反映屈家嶺遺址稻作農業的出現,可追溯到距今約5800年。江漢平原居民選擇以稻為主粟為輔的農業種植體系,是江漢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整體農業經濟面貌。
然而,江漢平原位于東部季風區,受季風變化的影響特別明顯,每年的時令、降水等并非一成不變,往往有很大差異,加之江漢平原特殊的地貌類型,致使梅雨季節經常會出現洪澇災害;夏秋季節水稻生長需要大量水源的時候,往往又會出現高溫少雨的伏旱、秋旱天氣。
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史前時期,江漢平原先民們為了定居生存,首先必須選擇、控制、管理好水源,才能夠種植好農作物,史前文明才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因此,每個聚落都應該是史前先民悉心選擇、權衡之后認為的理想場所,每個聚落也會為了適應周邊環境而采取各自的應對方式。
他指出,為探討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地帶重要史前聚落的人地關系特征,科技考古團隊運用無人機拍攝25個聚落遺址生成的1米分辨率數字表面模型、研究區域約30米分辨率的數字高程模型等數據進行分析,力圖揭示和解釋重要史前聚落的形成過程。根據25個重要史前聚落的分布特征,將江漢平原史前聚落分布區域分為華容隆起地帶、荊山南麓、大洪山南麓、大別山西南等4個面積為75千米×50千米的小區域進行局部分析。
研究有何重要發現?
劉建國表示,在江漢平原眾多史前聚落遺址中,長江以南的走馬嶺、青河城、雞鳴城遺址,處于水患頻發的平坦地域,城垣的首要功能應該是防洪,而且走馬嶺和雞鳴城內部高低差異較大,應該是既有居住區,又有種植區。大洪山南麓的龍嘴、笑城、門板灣等聚落,周邊高程不足30米,為了生存,修筑防洪設施應是必須的選項。此外,陰湘城靠近沮漳河、門板灣靠近富水河、張西灣靠近灄水、葉家灣位于澴水岸邊,其中陰湘城、張西灣所在地的高程稍高,但雨季較大河流出現的洪峰也具有很大的破壞力,迫使這些河流附近的聚落修建城垣類防洪設施。
城河、陶家湖、馬家垸等聚落的海拔雖然比較高,但都處于河谷之中,特別是城河遺址與陶家湖遺址攔截了流域面積不大的河流,徹底改造了周邊環境,合理調控水利資源,為居民生存和農業種植創造最佳的條件,堪稱史前治水文明的兩個“樣板工程”。石家河、王古溜等聚落則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修建水利設施,提升聚落自身的適應能力。
他說,環壕聚落方面,葉家灣位于較高的大型臺地之上,不會受到水患威脅;屈家嶺、荊家城、余家崗等聚落海拔較高,且均位于相對位置較高的臺地上,小環境本身就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所以不必修筑垸、堰等設施。曬書臺、邊畈等所處地勢較高,所在流域面積不大,周邊有自然河曲環繞(也有可能在自然河曲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所以洪澇威脅不大。
比較特殊的是光華和楊家嘴兩個聚落,均處于較大河流的岸邊,沒有發現修筑合適的設施應對洪澇災害。楊家嘴應是葉家廟的附屬聚落,可能具有使用功能上的區分,洪澇災害發生的時候居民可以去葉家廟躲避。近期的田野考古工作發現,光華遺址擁有完整的城垣類結構。
科技考古團隊通過對江漢平原各聚落數字表面模型的分析比較,發現走馬嶺、馬家垸、雞鳴城、城河、陶家湖等聚落似乎具有雙重環壕結構,這種結構可能具有年代早晚的差異,反映聚落不斷發展擴大的變化過程,但也有可能是為聚落內部的不同功能分區而造成的結果。聚落內部的低洼地帶應該是用于種植、養殖等,人們居住在較高的地帶。
構建怎樣人地關系?
劉建國指出,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江漢平原,土地肥沃,降水量豐富,但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初夏季節經常會出現特大暴雨,導致洪澇頻發,夏秋季節又常常出現伏旱和秋旱,對人類生存和農業種植均構成很大的威脅。為此,史前人類為能夠在江漢平原繁衍生息,基本掌握了當地氣候、水源、環境等多項特征,審慎選擇合適的居住與耕種地域,對自然環境中的水資源進行合理整治、管理、調配,使定居生活成為可能。然后,先民們在居所周邊進行農耕種植,飼養家畜,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有了穩定的居所與耕種地域,人們豐衣足食,才會出現復雜的社會分工,人類文明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其中,作為江漢平原史前兩大代表性聚落群,屈家嶺聚落群擁有完整而封閉的山前沖積平原,整體流域面積近60平方千米,水源充沛,有適合居住的侵蝕殘留臺地,能夠很好避免水患的侵擾,河谷沖積平原用于耕種農作物。通過修建攔水堤壩合理調配水源之后,基本上可以做到旱澇保收,從而成為一處極為理想的史前文明發祥地。
石家河聚落群地處崗地與濕地、湖沼交匯地帶,從早期的龍嘴、譚家嶺發展到超大規模的聚落群,史前居民改造環境、治理水源的理念與方式都在不斷變革,在10余平方千米的山前崗地上創造出燦爛的石家河文化。
劉建國總結認為,江漢平原上史前聚落眾多,各聚落所處的自然環境不盡相同,古人對所處環境中地勢與水資源的認識和理解也有差異,導致史前先民利用與治理周邊環境的模式也是見仁見智、各有千秋,體現出江漢平原史前居民非凡的智慧、先進的理念與強大的創造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地理資源,組織、協調人力加以改造,達成人地關系的和諧統一,從而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史前文明。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快看:江漢平原先民如何適應復雜自然環...
中新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孫自法)作為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重要繁衍生... -
全球聚焦:井深9396米 亞洲陸上最深油...
建設中的果勒3C井(2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響攝新華... -
全球今亮點!官方報道信息量大!專家:...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記者郭媛丹】據央視《軍事報道》3月9日報道,... -
全球快看:高質量發展·蹲點日記丨一個...
新華社天津3月10日電一個總投資15億元、年產20GW的光伏膠膜項目簽約... -
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日確定
中新網3月10日電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當局“中選會”10日宣布,... -
最新研究表明:蜜蜂需要從小跟隨成蜂學...
新華社報道最新研究發現,蜜蜂需要從小跟隨成蜂學習蜂舞,才能精準...
- 快看:江漢平原先民如何適應復雜自然環境?2023-03-11
- 哈工大附中民轉公_哈工大附中 天天動態2023-03-11
- 邁克爾杰克遜經典mv_杰克遜 漂白 當前速看2023-03-11
- 世界觀焦點:狂父2023-03-11
- A輪投后估值接近百億,阿維塔實力進一步得2023-03-11
- @海鹽人,最高狂降10萬元!30?多個知名品2023-03-11
- 快資訊:哈曼與法拉利達成戰略合作,打造未2023-03-11
- “湖北好人”走進鋼城十小 向學生講誠信故2023-03-11
- 當前消息!鄂企研制超高強度主纜鋼絲突破國2023-03-11
- 湖北區縣微信2月榜:“大成武昌”衛冕 2023-03-11
- 世界最長跨海高速鐵路橋海上工程正式開工 2023-03-11
- 河南太昊陵廟會“41萬黃金攤位”半月已回本2023-03-11
- 隕怎么讀_隕落的意思2023-03-11
- 【天天聚看點】口袋西游100級裝備_口袋西游2023-03-11
- 美國硅谷銀行倒閉,浦發硅谷銀行公告:有獨2023-03-11
- 最新快訊!總投資約5.6億元 廈門生物醫藥產2023-03-11
- 翔安南部新城新浦嘉園安置房建設進度提前 2023-03-11
- 武漢軍山街道干群攜手共植1000余株香樟 每2023-03-11
- 武漢鳳凰苑青少年種下屬于自己的“春天”2023-03-11
- 武漢黃陵社區兒童志愿者利用課后時間學雷鋒2023-03-11
- 3cm魚刺“游”進食管 醫生:看我用食管鏡2023-03-11
- 醉酒乘客將手機落在出租車上 熱心的哥及2023-03-11
- 武漢蒲潭社區陽光家園:“植”此青綠 共建2023-03-11
- 末節血管細如絲 醫生妙手再植“復活”2023-03-11
- 湖北省直微信2月TOP30榜:“湖北文旅之聲”2023-03-11
- 當前熱訊:武漢龍湖社區為綠色充“植” 共2023-03-11
- 全球聚焦:井深9396米 亞洲陸上最深油氣水2023-03-11
- 保衛龍眠神殿怎么破壞圣地_保衛龍眠神殿-天2023-03-11
- 觀速訊丨qq飛車豪華紫鉆和紫鉆有什么區別_q2023-03-11
- 從M1到無限方程FMA,一汽奔騰持續自我刷新2023-03-11